最近,不仅广电总局连续发声,要加强监管,整治选秀节目,追星炒星,高价片酬问题,就连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《光明日报》也都纷纷跟进,痛批“偶像神话”、肤浅夸张、过度娱乐化的网综现象!
广电总局再次发声进一步整治综艺,选秀节目,追星炒星,高价片酬问题!
前段时间,广电总局下发《通知》:坚决遏制偶像养成类、选秀类节目过度娱乐化!
最近,广电总局再次发声,强调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弘扬主旋律,传播正能量,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。加强内容监管,进一步调控治理综艺娱乐、唱歌选拔、真人秀节目,坚决治理追星炒星、泛娱乐化和高价片酬问题。”
现在对于综艺节目、真人秀、竞技类节目以及明星高片酬问题,广电总局基本上是“每会必提”。
从视频网站、到网络连接服务提供商,接下来,遏制炒作、高片酬、三俗化都将是一种常态。
《人民日报》:真人秀别吹大“偶像”泡沫
不仅广电总局治理,党媒也都纷纷跟进。
《人民日报》就发文批评,从模式上看,“偶像养成”类节目主要诉诸观众渴望成功的心理。“偶像养成”是才艺选秀节目的变种,它淡化海选、淘汰等环节,把镜头转向选手幕后的才艺训练过程,让观众见证其进步成长。参加节目的选手此前只是普通人,经过十几期节目训练展示,表现个人特质与才艺本领,由观众投票决定他们能否成为“偶像”。
观众投入大量时间、情感、金钱和精力,关注选手成长,他们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人生跨越,通过“送偶像出道”的方式得以代偿,因此,每当劣势选手成功逆袭时,观众最容易产生情感共鸣。从节目引发的热点话题上也能看出些“门道”。所有引发观众关注的热门话题,其主题总结起来就是: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能当“偶像”。
其实,不只是真人秀节目,从武侠小说“英雄不问出处”再到当下网络文学“草根逆袭”,“乌鸦变凤凰”一直是大众文艺不断书写的故事母题。
不同的是,与文学、影视、舞台等文艺样式相比,打着“真实记录”旗号的真人秀给观众,尤其是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营造了更具迷惑性的“真实”情境。
真人秀营造的“真实”视听空间,使观众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,模糊了影像与现实的界限,让人更容易接受节目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。
很长时间以来,不少这类选秀节目尽管花样翻新,其实是“偶像神话”不断重写,其中的观念偏差可能对众多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误导。
节目组和播出平台尽可以为自己贴上“积极向上”“正能量”的标签,但通过设计出来的“真实”渲染浮躁心态,传递急功近利观念,值得人们深思。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:期待“限秀令”真出效果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也跟进批评,大部分节目本身缺乏文化性、艺术感,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浅薄,使音乐、舞蹈、曲艺等艺术门类片面化、窄化,缺乏深度和内涵,甚至完全是为了娱乐而娱乐,空洞无物,徒有其表,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,挤垮了真正有醇厚韵味、有悠久传统的音乐、舞蹈、曲艺节目。
另一方面,娱乐节目过多,也对演艺人才造成损害,使我们的年轻演员只会在秀场上走一圈,秀一下,消弭了对艺术的崇高追求,不再下工夫进行艺术才能的磨练,会对文化事业本身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。
出台“限秀令”,也并不是不要好看的文艺节目,而是不要这种浅薄空洞、片面化的节目。真正的娱乐应该是寓教于乐的,即便是偶像养成类节目,也不能只是聚焦偶像今天的成功、仅仅着眼于偶像奢侈的生活和光鲜的外表,还应该展现偶像的成长史,反映偶像追逐梦想的历程,讲述偶像为了梦想不懈奋斗的故事。青少年需要娱乐节目,更需要导向正确、内容健康向上的娱乐节目。
就像《人民日报》指出的那样,“限秀令”要取得实效,一要有措施,二要能坚持,三要有正面提倡。
接下来,这种“限”将成为常态化,将成为所有综艺节目的底线!
Copyright © 2024武汉天宇声源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